
王健林卖万达广场为什么越卖越穷 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!曾经豪言壮语的中国首富王健林,如今却频繁出现在“限高”名单上。万达在三年内出售了109座核心资产,但债务问题却愈发严重。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陷阱?

翻开万达的卖身清单,数字令人震惊:2023年售出30座,2024年售出26座,2025年更是打包出售48座,总计109座万达广场易主,平均不到十天就卖掉一座。这种近乎疯狂的资产抛售,揭示了万达已陷入“卖血续命”的困境。

每卖出一座广场,万达每年的租金收入就会减少约8000万元,109座广场相当于每年蒸发87亿元现金流。就像砍掉果树换取短期收益一样,当核心资产所剩无几时,最后的偿债能力也将崩溃。

2016年签署的对赌协议如同定时炸弹,380亿元股权回购义务加上8%的年息,意味着每年需额外支付30亿元的资金使用费。即便2024年获得600亿注资,债务压力仍未缓解,新资金刚到位就被对赌黑洞吞噬大半。
更讽刺的是,为摆脱对赌进行的上市努力反而让万达付出了更大代价。珠海万达商管上市失败后,王健林持股比例从70%暴跌至40%,失去了对核心平台的控制权。这种“越挣扎陷得越深”的困局,恰似商业版的“鳄鱼法则”。
当法院限高令贴上王健林的名字,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想象。银行紧急收缩300亿授信额度,供应商要求现款交易,连保洁公司都开始拒收支票。失去信用比失去现金更致命。
万达电影被迫以78亿元贱卖控股权,海外文旅项目折价30%抛售,这些资产处置的折价损失,本质上都是信用贬值的代价。就像陷入流沙的人,越是挣扎下陷越快,最终整个商业生态都在对万达关上大门。
王健林用400亿债务缺口给所有企业家上了一课:规模扩张必须有现金流支撑,而对赌协议可能是比高利贷更危险的金融工具。看着仍在新疆考察文旅项目的68岁老兵,人们不禁要问:这个曾创造商业神话的企业,还能等来它的诺曼底登陆吗?
长胜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